“人生如登山!你不亲自攀登怎知泰山之古?怎知祖先之精神!”
此次登泰山,大家身上最可贵的亦是一种精神。这种精神是无形的,却是潜在的。一旦挖掘,它的能量无穷。也许自己也会为之惊叹:我竟然可以做到!
登山精神,最重要的一点是:内心必须强大。面对巍巍泰山,我们的内心则不会被它的外在而吓退,而是敢于迈出登山的第一步。这就像愚公移山,如果愚公不是一个内心强大的人,那么他永远也不会有移山的行为。
登山,少不了一份执着与坚持。在登山途中,尽管前面还有多少台阶我们并不清楚,还有多少障碍你并不了解。我们的体力随着高度的替身而慢慢地下降,我们的毅力似乎也开始随着体力的透支慢慢地动摇,一放松也许我们就再也提不起腿往上登。但是,如果我们能一咬牙,坚持住,我们将看到更多的趣事,领略更多的风景,更大的收获是获取内心的成就感与满足感。
登山,要学会寻找一些动力源。如果一味地埋头登山,我们会觉得过程索然无味,缺少乐趣。那么,登山途中,除了风景外,也许我们可以关注一下周边的人。一路上,我们可以看到年幼的孩童在父母的搀扶下一步一步的往上爬,看到他们幸福地登山,我们是否会被触动?我们可以看到年轻的情侣肩并肩,互相鼓励着,看到他们甜蜜地登山,我们是否会被感染?我们可以看到年过半百的老人拄着拐杖,儿女陪同,看到他们温馨地登山,我们是否会被感动?我们可以看到朝气蓬勃的学生,背着背包,嘻嘻哈哈,看到他们快乐地登山,我们是否会被影响?……这一切,都是如此美好。哪怕是一个淳朴的笑脸抑或是一声简单的问候,都可以在我们疲惫不堪的时候给我们带来希望,积极地影响到我们。而我们,则要学会寻找、发现这种别样的美丽画面。
登山,要学会分解目标。把我们登上山顶的大目标,转化为一个个小目标。比如,在登泰山过程中,我们的最终目的是登上南天门,那么我们就可以把这个终极目标转化成一个个过程目标:第一个过程目标是登上五松亭(往往第一个目标可以适当的偏高些,因为人在这时候的体力与精力是最旺盛的),第二个过程目标是登上朝阳洞,等等。如此下来,随着一个个过程目标的不断实现,我们始终处在一个自我激励过程中。而这种自我激励的效果就是让我们取得不断的满足感,追求更高的目标。
当然,登山时,需要抬头不时地看看目标。曾经看过一个故事,一个游泳者为了挑战自己,决定横渡某条江河。但是当天,雾很大,她游得有些困难,最后因为看不到目标,她选择了放弃,而她放弃的地点与她的成功只有微不足道的距离。这就是她没有明确的看到目标的原因。在登山时,我们也要不时地抬头看看目标,看到离目标越来越接近,内心也会充满希望。
总之,登山考验的不只是我们的体力与耐力,更重要的是在考验我们的意志。如何将登山行为转变为生命体验,关键是一种精神力量——克服自身因素,寻求外在激励,追求目标实现。这就是登山精神所在。若在生活、工作、学习中也能发挥这种精神力量,那么一切障碍终究会被我们这些“愚公”像移山一样移除。(行政保密部 孟艳艳)